大连市生态环境局 本市动态 大连,更好看!市民,更幸福!-ks8凯发官方网站

大连,更好看!市民,更幸福!

 

【】>img_257

6月27日,大连市政府新闻办召开“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找差距查不足明方向抓提升 实施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第六场,邀请大连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张泽勇,大连市自然资源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韩景,大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宋光,围绕绘制美丽大连新图景介绍了相关情况,并回答了记者的提问。

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

开展生态环境保护

让大连天更蓝、山更绿

水更清、田更沃、海更碧

【】>img_258

 

大连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

新闻发言人 张泽勇

今年以来,大连市生态环境系统对标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找差距查不足明方向抓提升,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全面振兴新突破的决策部署,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协同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推动实现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有机统一,筑牢绿色发展新优势。

【】>img_259

坚持

控增减存、协同增效、提质升级

稳定提高环境空气质量

严控增量

 

大力发展新能源和清洁能源,严控煤炭消费增长,推动能源绿色低碳发展。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项目盲目发展,落实区域发展规划、产业政策、“三线一单”等要求,严把项目准入关。推动产业结构和布局优化调整,依法依规淘汰落后产能。

 

削减存量

推进pm2.5和臭氧协同治理,挥发性有机物和氮氧化物协同减排。淘汰中心城区35吨以下燃煤锅炉,全市65吨以上燃煤锅炉超低排放改造。开展钢铁和水泥行业超低排放改造。推进原油成品油码头和油船油气回收治理, 开展加油站三次油气回收试点。进一步扩大高排放柴油货车和高排放非道路移动机械限行区域范围,积极推进重点用车企业“公转铁”或“油改电”等清洁化运输。img_260

 

协同增效

统筹大气污染防治与“双碳”目标要求,推动大气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加快建立我市碳达峰碳中和“1 n”的政策措施体系,制定《大连市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实施方案》,强化资源能源节约和高效利用,从源头减少大气污染物。

 

提质升级

开展大气环境质量提质升级管控行动,围绕空气质量敏感区域,聚焦建筑工地、道路施工、道路扫保、散流体运输等四个扬尘管控重点领域,针对春夏秋冬不同季节的特征污染物,开展扬尘污染专项整治、臭氧污染管控、燃煤污染治理三个专项行动。建立完善扬尘污染案件移送机制,依法查处未采取有效扬尘污染防治措施的施工单位,对屡教不改或在大气环境质量敏感区域内造成扬尘污染的,依法实施按日计罚,并纳入我市建筑企业信用评价。截至目前,扬尘污染专项整治发现问题502个,立行立改484个,立案查处182家次。

 

img_261

坚持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

“三水”统筹和海陆统筹治理

持续改善地表水和近岸海域水质

强化系统治理,深化陆海统筹,实施“两保、两增、两减”。通过保好水、增良水、减劣水,持续改善河流水质。严格水环境质量督查考核,充分发挥河流断面污染补偿机制的经济调节作用。实施英那河、大沙河、登沙河等重点河流生态修复项目,将河流治理与打造市民亲水空间紧密结合,推进碧流河、英那河、庄河3个美丽河湖建设。

 

建立水源地风险源清单,强化日常监管,持续推进水源地保护区规范化建设。完成27处乡镇级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勘界立标,织密饮用水水源地保护网。强化河道巡查及管护,提升生活污水收集处理能力,巩固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成果。

 

印发《大连市加强入海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工作实施方案》,建立“政府牵头、行业主管、部门协作、权责清晰”的排污口监管体系,已累计完成704个入河排污口的规范化整治任务。

 

【】>img_262

 

通过保岸线、增入海、减总氮,加快海洋生态修复。持续推进“蓝色海湾”整治行动和非法违规占用海域、滩涂、岸线问题清理整顿,支撑老虎滩湾、星海湾2个美丽海湾建设。

 

实施入海排污口整治行动,年内完成全市140个入海排污口整治。从执法、监测、巡河等方面协同推进复州河总氮削减,解决复州河流域污水溢流、河道垃圾堆放、畜禽粪污排放等突出环境问题。

 

坚持

源头监管、健全体系、创新模式

有效管控土壤污染风险

动态更新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名录,监督全面落实土壤污染防治义务。健全土壤环境监管体系,出台大连市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管理实施细则等程序性文件,在省内率先实施“环境修复 开发建设”模式,推进梭鱼湾万景街北侧地块修复治理项目。高标准推进“无废城市”建设,全力打造“无废工厂”“无废绿岛”“无废港口”“无废景区”

 

目前,2个危险废物处理重点项目建成投产,危险废物处置能力提升至74.64万吨/年。中心城区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二期、普兰店区和庄河市垃圾焚烧发电项目陆续建成投用,全市日处理生活垃圾能力已达到5950吨,中心城区原生生活垃圾实现“零填埋”。年内在小微企业聚集区设立3个危险废物收集转运点,打通小微企业产生的危险废物收集转运“最后一公里”。

【】>

坚持

系统治理、多措并举、修复提升

生态系统整体功能

持续筑牢生态安全屏障

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加大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力度。

 

◆ 实施大沙河、登沙河生态修复,提升河流生态丰裕度;

 

◆ 实施庄河湾生态修复,有效修复和保护庄河市南部海域受损滨海湿地、海岛和海岸等典型海洋生态系统;

 

◆ 实施金普以南地区重点区域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年内完成废弃矿山复绿面积13万亩;

 

◆ 推进“绿满大连”工程,扩大绿色空间规模,年内开展人工造林2万亩,农村“四旁”植树200万株。

 

【】>

 

大力开展生态文明示范创建,积极推进旅顺口区申报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称号,庄河市获得辽宁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命名。加强自然保护地和生态保护红线监管,依法加大生态破坏问题监督和查处力度,持续开展“绿盾”自然保护地强化监督专项行动。提升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置能力,严格核与辐射安全监管,加大生态环境领域隐患排查力度,牢牢守住生态环境安全底线。

 

绿色是新时代美丽大连的

靓丽底色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

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大连篇章的

内在要求

 

大连将坚持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与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开展生态环境保护,让大连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林更茂、田更沃、湖更美、海更碧,以优美的生态环境助力大连“两先区”“三个中心”高质量发展,绘制美丽大连新图景。

 

 

【】>

 

大连市自然资源局副局长

新闻发言人 韩景

 

以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为引领

助推高质量发展

国土空间规划是国家空间发展的指南、可持续发展的空间蓝图,是各类开发保护建设活动的基本依据。推动绿色高质量发展,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本轮国土空间规划的核心内容。

 

大连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统筹发展与安全,按照高效利用国土空间、推进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形成了生态空间山海相映、农业空间高质高效、城镇空间集约宜居的美丽国土空间格局。

【】>

坚持底线约束,统筹发展和安全

构建高质量发展空间格局

立足大连山海自然资源禀赋,树立底线思维,综合确定资源利用上线、环境质量底线,保障资源安全、环境安全。加强底线管控,统筹划定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作为塑造国土空间格局的核心要素和工作基础。合理确定人地关系,综合平衡保护与发展的关系,集约高效利用土地资源,以最少的建设用地满足最优的经济增长需求。

【】>

▲此图为大连市三条控制线规划图。坚持底线思维,通过科学合理划定三线,统筹农业、生态和城镇三大空间,筑牢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保障城镇发展空间,推动我市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至2035年,全市划定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3193.40平方公里(占陆域面积约25%),生态保护红线面积10560.65平方公里,其中陆域生态保护红线面积1912.86平方公里(占陆域面积约15%),城镇开发边界面积1511.90平方公里(占陆域面积约12%)。

 

坚持生态优先、安全韧性

锚固城市形态

深入践行生态文明战略,保护和彰显大连独特的山海生态特色,构建“一脊八脉、一带多廊”的海陆一体化生态保护系统,通过“八脉”连接“一脊”和“一带”形成“山体-河流-海洋”陆海连通的生态廊道,维护生物多样性,促进生态空间连片开敞,提升区域整体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

 

应对气候变化等自然环境安全风险,以及社会经济发展不确定性,多情境预测,统筹配置空间资源,预留弹性,提升韧性。彰显“拥湾、近海、亲自然”的生态环境优势,突出大连“山海形胜”的资源禀赋,让自然融入城市生活,锚固组团型城市形态。

【】>

▲此图为大连市生态系统保护规划图。规划以流域作为生态单元,以生物生境要求,控制廊道宽度,以河流作为构建海陆联系的生态廊道,构建“一脊八脉、一带多廊”生态空间格局。“一脊”,即市域北部千山山脉至旅顺老铁山等中部山体、森林资源。“八脉”,即流域范围覆盖北部水源涵养区的八条河流。“一带”,即沿黄渤两海的海岸带和沿海滩涂湿地。“多廊”,即陆域“一脊”向滨海延伸的生态廊道。

 

强化城乡统筹

实现区域协同、布局协调的

城乡空间新格局

尊重山海格局,强化沿轴、沿廊及沿滨海发展带的紧凑型城镇组团式发展,形成以绿色低碳交通体系为支撑“廊道生长、沿湾集聚、多心网络、组团发展”低碳可持续发展的市域空间结构。完善“一城两区六组团多节点”的城镇体系,推动人口、产业、交通、公服等各类要素和资源由向心集聚转变为全域统筹,促进城镇空间向集约紧凑、功能复合、低碳高效转变。以城镇圈促进组团式城乡统筹,推动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

【】>

▲此图为大连市国土空间城镇总体格局规划图。通过城镇和组团、节点的构建,形城镇体系的主体架构,在此基础上,再以城镇圈作为郊区空间组织和资源配置的基本单元,强化交通网络支撑,共享公共服务设施,实现城乡统筹发展。

 

优化国土空间格局

提升市民幸福感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建设人民城市,彰显文化内涵,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是本次规划的重要目标之一。规划全面落实生态宜居的建设理念,依托全域山海资源要素,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富有亲和力的公共空间,打造美丽海湾岸线、游憩网络、公园体系,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自然保护地和野生动物保护空间格局,提高市民的幸福感。

【】>

加强全域全要素统筹

彰显“山海城”美丽国土空间格局

科学布局各类空间,全域优化配置各类资源,加强区域协同联动发展,推动城乡融合发展,注重 “海、岛、山、田、城”全域全要素联动发展。以大连陆海相映、湾岬相连、城绿相生的自然地理格局为依托,构建一脉入海、双湾聚心、蔚蓝映岛、绿楔连城、千山涵水、百乡依山”的国土空间格局,形成主体功能明显、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

【】>

坚持传承和彰显大连地域特色

强化“湾区、海岸、沙滩”城市名片

以突出城市滨海魅力为目标,展示各具特色的海湾空间,重点打造三大类23个美丽海湾、25处高品质沙滩,美化周边环境、配套高品质旅游设施,打造国际化知名沙滩精品项目,强化大连滨海旅游城市特色。

 

加强岸线分类管控,城市生活岸线保证其公共性,植入公共服务配套,加强品质提升。通过海湾、沙滩、海岸的打造,塑造大连屏山聚湾、欧亚海韵、创新包容的国际时尚都市形象。

 

【】>

 

总体规划确定了双湾聚心的发展策略,将围绕环大连湾“东港—中山广场—青泥洼桥—香炉礁—梭鱼湾”区域构建城市主中心。提出将对环大连湾区域进行搬迁改造,其中大船、大石化地区将依托环湾滨海资源,加强滨海公共空间建设,建设滨海公园与滨海绿道,预留市民亲海游海空间,并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打造集商务办公、旅游休闲、文化创意、生活配套为一体的综合性活力湾区;鞍钢石灰石矿通过生态修复和文旅、科创产业导入,使往日废弃矿坑成为城市新名片,带动周边区域开发建设。通过这些区域的城市更新,进一步完善城市核心功能,实现魅力湾区建设,使市民共享城市发展的成果。

【】>

▲此图为大连湾地区一些重点区域的城市更新示意图。通过这些区域的更新改造,进一步激发城市活力,使大连湾成为城市功能新核心、市民休闲的新去处,展现城市形象的新窗口、新名片。

 

构建全市自然保护地和

野生动物保护空间格局

大连是辽宁省自然保护地类型和数量最多的城市。为解决自然保护地重叠设置、边界不清等矛盾冲突,我市启动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工作,将原来的36个自然保护地优化整合为23个,自然保护地体系空间格局更加契合大连市区域人口、自然地理和资源禀赋特征。

 

【】>

 

我市庄河、长海、旅顺分别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脸琵鹭、黄嘴白鹭和蛇岛蝮的世界唯一繁殖或分布地。近两年繁殖地、鸟类数量不断增加,2022年,我市首次监测到8对黑脸琵鹭扩展到长海凡坨子繁殖;老铁山2022年共监测到猛禽70612只,较2021年增多约12000只。2023年,首次发现2种辽宁省鸟类新纪录,分别是灰卷尾和灰头鸫。野生动物保护格局更加完善,我们美丽的滨城已经成为野生动物与人类和谐共生的美好家园。

 

【】>

 

2023年,我市以申报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二期)世界自然遗产为契机,持续加大候鸟迁徙通道的保护投入力度,稳定提升候鸟迁徙通道的保护效果。2023年5月14日,联合国教科文世界遗产中心对我市大连蛇岛老铁山候鸟栖息地、大连长山群岛候鸟栖息地申遗提名地进行实地评估。期待有望通过2024年世界遗产大会审议,并将大连蛇岛老铁山候鸟栖息地、大连长山群岛候鸟栖息地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

▲此图是大连市整合优化后的自然保护地分布图。自2020年开始,我市启动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工作,整合优化后自然保护地共5大类23个,包括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海洋公园、地质公园。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地15个,省级自然保护地8个。

 

【】>

▲此图是5种比较有代表意义的野生保护动物。左上方这张照片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脸琵鹭,我市庄河是该物种在国内最主要的繁殖地;右上方这张照片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黄嘴白鹭,我市长海县是黄嘴白鹭在国内最大的繁殖地;中间这张照片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蛇岛蝮,旅顺蛇岛是其世界唯一分布地;最下方两张照片是灰卷尾和灰头鸫(dong),今年在旅顺蛇岛首次发现,也是辽宁省鸟类新纪录。

 

【】>

 

▲此图是大连市两处申遗提名地位置示意图。2020年11月,我市蛇岛老铁山候鸟栖息地、长山群岛候鸟栖息地纳入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二期)申报世界自然遗产提名地名单。左下角是辽宁蛇岛老铁山候鸟栖息地,右侧是辽宁大连长山群岛候鸟栖息地。

 

 

提升百姓幸福感

多向发力

保护大连生态环境

 

【】>

 

大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副局长

新闻发言人 宋光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为在新时代东北振兴上展现出更大的担当和作为,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大连住建系统牢牢把握好“质”与“量”、“谋”与“干”、“点”与“面”、“稳”与“进”的关系,多向发力,进一步提升老百姓的安全感和幸福感。

 

坚持以保障群众温暖过冬

为立足点

聚焦民生和群众关心关切问题

持续推进清洁取暖工作

  

加强燃煤锅炉治理。发挥煤电机组和大型热源厂供热能力,推动超低排放热源周边燃煤锅炉拆炉并网;对保留的供暖锅炉全面排查,实施“冬病夏治”。做好供热规划确定的热源整合项目实施,推进城市建成区具备条件的35吨及以下居民燃煤锅炉淘汰工作(除备用及调峰锅炉外)。支持长海县高质量发展,实施大长山镇三官庙燃煤锅炉电供暖改造。

 

【】>

 

推动清洁能源项目建设。积极稳妥推进红沿河核能供热项目,瓦房店核能各供热示范县。继续推动长兴岛工业余热供暖项目向纵深发展,力争长兴岛全部实现工业余热利用。积极申报国家清洁取暖示范城市,争取国家清洁取暖资金支持。

 

推进清洁取暖基础设施建设。统筹推进供热设备和管线维修改造工作,计划改造供热老旧管网110公里。

 

加强清洁取暖制度建设。制定出台清洁取暖补助办法,对清洁取暖补助适用范围、资金来源、补助标准、项目归口单位、审核拨付程序等内容予以明确。

 

【】>

 

统筹推进

我市污水处理设施及配套管网建设

 

实施“厂网并举”计划,积极推广“厂网一体化”建设模式,启动牧城驿污水处理厂、夏家河污水处理厂(二期)等污水处理厂建设,逐步实现全覆盖、全收集、全处理的目标。制定年度老旧管网更新改造实施方案,针对性地解决排水管网老旧破损、雨污合流等问题造成的水环境污染。

 

做好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小切口

推动乡村人居环境整治大文章

 

以“清干净、保持住、抓分类、补短板、稳运行、管长远”为攻坚目标,以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小切口”作为提高农民生活品质的重大工程,采取“包保排查摸底数、专项巡察找重点、追根溯源查问题、理清责任拉清单、逐项问题定方案、跟踪考核抓督办”六步工作法,完善包保责任网络,将农村生活垃圾治理与基层社会治理深入融合,排查清理村屯内部及周边、田间地头积存的生活垃圾,协调解决收运设施建设布局、垃圾分类减量等突出问题,推广使用“辽宁垃圾随手拍”app,开展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

 

持续推进施工扬尘污染防治

 

通过日常检查、专项检查等方式,对施工现场文明施工情况和建筑工地扬尘管控情况进行重点检查,夯实属地建设主管部门监管责任,督促参建单位落实扬尘防治责任,确保工地全面落实“六个百分百”。对发现的各类扬尘问题跟踪督办,对扬尘整治落实不到位的地区和企业进行约谈。

 

 

 

来源: 大观新闻
打印 关闭

上一篇:

下一篇:

网站地图